|
价格上涨是否意味通胀来临?
2009/11/27 12:06:00
进入四季度,一系列的价格变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浮现。从成品油价格的上调,到北方地区蔬菜价格上涨,再到新一轮电价调整方案出台。多种产品的价格上涨引发了人们对物价普涨和通货膨胀的忧虑。有关专家表示,产品价格的上涨不一定导致通胀的发生,但资本价格出现的泡沫却需格外警惕。
根据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与前一日相比,11月23日,蔬菜价格以涨为主,华北、西北地区涨势较为明显;猪肉价格微幅波动,吉林、四川、重庆、河南、山东等生猪主产区涨幅居前;牛羊肉价格均至春节后的较高水平;禽蛋价格微涨,成品粮油、奶类价格基本稳定。从一周情况来看,蔬菜价格大幅上涨;肉类、禽蛋、淡水鱼、成品粮价格均微幅上行。商务部的监测结果表明,11月9日至15日,我国36个大中城市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已经比前一周上涨了1%。
在食品价格普涨的同时,资源类产品的价格也依旧保持着上涨的趋势。11月10日,国内成品油价格大幅上调约7%,最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的具体方案也正在讨论。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事业也开始进入密集的调价区间,11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上调国内非居民销售电价,每千瓦时提高2.8分钱,部分城市也已先期试点阶梯递增电价的措施,居民销售电价的调整不可避免。而最近几个月内,包括上海、天津、沈阳、广州、南京等多个大中城市都已经举行了水价上调的听证会,北京市更是于11月20日,将本市非居民用水水价每立方米上调了0.4元。
与此同时,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走高,资产价格的上涨趋势十分明显,虽然一时间尚未传导至居民消费领域,但也已经营造出了涨价的氛围。
断言通胀为时尚早
物价的全面上涨引发了人们对通胀到来的普遍忧虑。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表示,目前中国的确面临物价向上的三方面压力:一是输入性通胀。社科院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和波动受国际共同因素变化影响的比例均已超过50%,这使中国很容易受到输入性通胀的影响。二是在部分领域、部分产业,也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比如极少数农产品价格的波动造成了国内物价的波动,这种现象未来还有可能发生。三是货币供应的影响。年内货币供应量的猛增,也会对物价上升产生压力。
不过李扬同时表示,目前至少有两类因素导致中国物价难以大幅上涨。一是中国的储蓄率始终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而且这些年一直在提高。二是产能过剩,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的24个行业中,有21个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在大部分产业都是供应大于需求的情况下,物价总水平应该没有上涨压力。
“中国未来传统意义上通货膨胀的危险并不大。”李扬解释说,在实体经济领域,基本上是供过于求,“供过于求的影响可能会强于货币供应量增多的影响”,也就是说,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物价水平显著变动主要表现在CPI和PPI所覆盖商品上的可能性不大,“恐怕更多会表现在资产价格上。”
来自海内外的诸多机构人士也倾向于认为,未来通胀体现在资产价格上的可能性较大。花旗银行全球市场亚洲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蔡真真表示,亚洲市场的继续发展会为资产价格进一步上升提供动力,未来有望看到亚洲资产价格持续上涨。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表示,未来实际通胀压力并不严重。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尽管已连续数月出现上涨,但最新的CPI、PPI增幅依然处于负值区间,这说明,与去年同期相比,物价总水平仍是下降的。高盛中国经济学家乔虹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预计,通胀还不会构成太大威胁。高盛公布的预测数据认为,中国2009年全年通胀率会保持为负值,而2010年则可能在2%至3%之间。
资产价格泡沫要警惕
尽管通胀在短期内还不会对中国经济构成重要的威胁,但资产价格泡沫的堆积却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近日表示,明年的CPI不可能出现强劲反弹,但是资产价格的上涨值得关注,特别是输入性的资产价格上涨。
为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采取的经济刺激政策导致了流动性的泛滥。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从目前的商品价格走势来看,无论是纽约黄金,还是伦敦金属期货市场铜、铝、镍、锌等,相对半年前价格已经暴涨了1到2倍,而原油价格也在短时期内即从32美元涨到80美元附近,黄金价格则从780美元涨到近1200美元。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带来的影响已开始逐渐向国内转移。资产价格的膨胀势必会导致生活资料、工业品价格的上涨。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巡视员王宇日前公开表示,下一步在关注整个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关注因前一段时间放贷过多引起的通胀预期和资产价格膨胀问题。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家樊纲更是在五天时间内两次提醒说,虽然通货膨胀短期还不会到来,但财产泡沫风险、资产泡沫风险确实是值得警惕的一件事情。
一些专家提醒,如果现在没有管理好通胀预期,资产价格的暴涨,极有可能向与民生相关的商品渗透。
确保民生仍是关键
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物价上涨带来的是生活成本的提高。如果说此前资源类产品的价格上涨与普通百姓的生活尚有距离,那么这一轮水、电、油、气、菜的齐涨已经开始明显影响到普通居民的生产生活。
由于目前食品类商品的价格上涨带有一定的季节性因素,因此在北方出现大范围降雪之后不久,国务院就提出了“保民生、保运输、保生产”的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各地,加强对粮、油、肉、蛋、菜、奶、燃料等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监测,对不执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串通涨价、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以次充好、变相抬价等违法行为,严肃查处、严厉制裁。
对于公共事业方面的价格调整,业内人士认为,长期以来资源价格过低的现实,鼓励了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最终导致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因此定价市场化是大势所趋。不过对于公用事业的市场化改革,还是应建立在由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参与的价格协调基础之上,而不能由单一政府部门或少数企业说了算。从一个更长远的视角来看,还应当放开能源行业竞争,鼓励更多民营企业进入,通过竞争降低生产成本、还利于民。
面对价格普涨的局面,有关专家表示,虽然物价上涨有着深刻的市场因素,但有关部门仍必须充分考虑到低收入阶层的实际困难,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尽快出台措施,帮助这一人群平稳的度过涨价周期。
(新华社记者 罗宇凡 )
来源:齐鲁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