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宏观政策
2009/5/11 7:17:00
尊敬的李克强副总理,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很高兴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9年年会。首先,我代表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年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在金融危机加剧、全球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高层论坛广邀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政府官员,聚集一堂,围绕“国际金融动荡中的中国发展和改革”这一主题,进行集中研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按照会议的安排,借这个机会,向诸位简要地介绍一下中国经济的基本情况,以及应对危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
在前不久闭幕的中国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再次强调,虽然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这一判断,全面准确地描述了中国发展的基本态势。
从当前的基本面来看,中国经济经受住了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和考验,依然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08年,在外有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内有历史罕见特大自然灾害的严峻形势下,中国政府果断决策、沉着应对,既夺取了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的重大胜利,又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和谐进步的良好局面。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万亿元,增长9%,增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5个多百分点;粮食连续五年丰收,总产和单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财政收入超过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5%;价格涨幅逐步回落,全年控制在5.9%;城镇新增就业1113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际增长8%和8.4%。与此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新的进展。单位GDP能耗进一步降低,全年降幅为4.59%,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的势头得到巩固,全年分别下降5.95%和4.42%。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开放型经济继续发展,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56万亿美元,增长17.8%,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3.6%,对外直接投资增长63.6%。今年以来,在扩大内需促进增长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主要数据开始出现趋稳的迹象。前两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2%,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同比多增1.64万亿元,全国发电量也保持了回升态势。
从长期趋势来看,中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抗风险促发展的一系列有利条件。首先是,改革开放30年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1978—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左右,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国家外汇储备由1.67亿美元增加到1.95万亿美元;钢、煤、水泥、谷物、肉类、棉花等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其次是,改革开放30年来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从原来由政府确定转变为由市场形成,目前,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所占比重分别达到95.6%、97.1%和92.4%,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使经济社会发展蕴含着强大的内在动力和旺盛活力。与此同时,宏观调控体系日益健全,调控手段实现了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主要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的转变,调控方式实现了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特别是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既积累了应对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有益经验,也具有抑制通货紧缩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办法。目前,金融体系总体稳健,财政赤字规模较小,国内储蓄率较高,宏观调控具备较为充足的操作空间和较大的回旋余地。
第三是,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拥有内需持续扩大的巨大潜力。一方面,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强劲增长的态势短期内不会改变,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优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社会事业发展都蕴藏着巨大的需求和增长的潜力,这为中国经济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较快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中国虽然有了较快较大的发展,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100名之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又是中国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的外部压力和动力。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的正确发展道路。特别是近年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为我们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女士们、先生们:
我们在看到中国经济发展良好态势和有利条件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双重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正面临着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严峻的挑战,突出的是,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已成为影响全局的主要矛盾。2008年四季度以来,工业生产显著放缓,住行消费明显降温,对外贸易急剧下滑,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压力加大,财政收入也出现了多年没有的负增长。为遏制经济增速下滑趋势,中国政府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这些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扩大内需。重点是通过增加中央财政赤字和国债发行规模,减轻企业和居民税费负担,保持货币信贷供应量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等措施,增强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投资方面,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积极调动社会投资。实施两年总额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其中中央政府新增投资1.18万亿元,重点用于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环境保护、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今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安排9080亿元,比上年增加4875亿元,加上上年末安排的1040亿元,中央政府新增投资达5915亿元。同时,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和领域,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政府鼓励项目的建设。
——消费方面,重点放在增强消费能力、发展消费热点、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预期等方面,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优抚对象的待遇水平,较大幅度增加各项涉农补贴。开展家电下乡、农机具下乡和汽车、摩托车下乡,积极拓展农村市场,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完善汽车等消费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努力消除制约消费的政策障碍,稳定和增强居民的消费预期。
(二)振兴产业。重点是组织实施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十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落实规划中提出的近120项政策措施。
——加大信贷支持,调整税收政策,实施重要产品的收储,稳定生产,稳定市场,支持企业渡难关。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比如,炼铁高炉的淘汰标准,将由目前的300立方米提高到2011年的400立方米;实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打造船舶工业新的竞争优势。
——加快改革创新,鼓励兼并重组,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比如,汽车行业将用3年左右的时间,将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企业集团由目前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从而使整个产业的集中度大幅提高。
(三)科技支撑。重点是支持和引导各类要素向加强自主创新集聚,围绕扩大内需和产业振兴加强科技攻关,促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在新一轮经济上升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展。
——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调整科技经费投入结构。积极创新重大科技专项组织方式,发挥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结合,促进更多的中小科技企业参与重大专项的实施。
——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重点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等工程建设,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集中攻关,建设行业共性技术开发基地,支持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设。
——大力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产品,结合重点产业振兴,推广应用一批能够有效促进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的自主创新技术。在农业和教育、医疗、交通等服务业领域,选择一些市场前景好的技术和产品,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推动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同时,建立人才和创新的有效激励机制,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业。
(四)社会保障。重点是积极促进就业,健全各类社会保障制度,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在安排投资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注重发挥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灵活的就业机制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重点做好就业困难群众、零就业家庭和受灾地区劳动力就业援助工作,积极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加快完善社会保险体系。进一步提高各类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抓紧出台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工作,启动实施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施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行扶贫政策。
——提高全民医疗卫生保障水平。重点是抓紧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此,各级政府将投入8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318亿元,保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同时,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
女士们、先生们:
国际金融危机是一场全球性的挑战,只有加强合作,携手努力,同舟共济,才能有效应对危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一方面,我们立足于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这既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增加中国的进口和对外投资,也有利于减缓国际金融危机扩散蔓延趋势,为其他国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务实合作,积极维护国际金融稳定,最大程度地减缓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为世界经济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共建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社会作出不懈的努力!
谢谢大家!
来源:国家发改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