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报告
2009/5/4 14:29:00
为全面了解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深入推进以“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建设,2008年,商务部组织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对全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全面系统调查。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共调查了 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商务主管部门、1919家城市市场、1835家农村市场和9329位城乡消费者。调查结果表明,流通领域市场秩序逐步改善,上市农产品质量水平明显提高;市场制度建设逐步完善,特别是三鹿奶粉事件后,食品流通法制建设明显加强,城市市场食品安全管理不断提升。但违规使用非食品添加物带来的新问题,使食品安全面临新的挑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心不足,农村市场食品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仍未根本改观,总体形势依然严峻。
一、市场秩序逐步改善,初级农产品质量总体好转
近年来,三绿工程等工作深入开展,加强了市场准入把关和规范管理,有效地推动了市场秩序逐步规范,也间接促进了初级农产品质量水平的提升。
市场准入制度加强。调查显示,农产品市场建立准入制度的比例快速上升,81.8%的批发市场和90.3%的农贸市场建立了协议准入制度,对入市经销商和商品索证比例逐年稳步提升,已达94.4%和93.4%。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对入市经销商索证 / / / 96.41% 94.40%
对入市商品索证 24.70% 43.30% 80.4% 92.04% 93.40%
表1:农产品批发市场索证率
调查结果显示,农产品市场质量检测能力明显改善。超过7成的市场拥有质量检测室,并基本有效使用检测设备。批发市场平均每天检测入场交易车辆28车次/市场,检测率为25.7%,平均每天检测入场交易产品20种/市场,检测率为21.1%。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批发市场 42.6% 49.57% 56.10% 65.00% 73.90%
农贸市场 / 33.00% 50.30% 62.29% 75.6%
表2:农产品市场检测室拥有率
调查还表明,自检已成为市场产品质量检测的主要形式。以自检为主的批发市场比例为64.7%,其中,东部地区自检率为71.1%,比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高出19.4和5个百分点。以自检为主的农贸市场比例为62.4%。北京市5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了食品自检室,57家大型连锁商场、超市的食品配送中心建立了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室。
可追溯制度逐步推进。调查显示,分别有36.5%和27.7%的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设置了独立的食品安全管理部门,有48%的批发市场配置了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平均2.9人/市场,有54%的农贸市场配置了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平均2.2人/市场。
调查结果表明,农产品批发市场场地(厂)挂钩、经销商管理、不合格食品退市、商品购销台账等制度逐年完善,已基本建立。其中,63.6%的批发市场实现了电子化台账,28.1%实行统一结算。农贸市场的各项管理制度也逐年完善。福建省已有1239户食品批发企业实行了电子台账管理,实施率为89%。宁波、南京等地的农产品市场IC卡安全追溯管理系统、上海的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等均取得了明显效果。北京在奥运会期间启动了奥运食品安全监控和追溯系统,目前全市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已初步建立。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场地(厂)挂钩制度 17.50% 38.40% 53.70% 52.86% 77.90%
经销商管理制度 / 71.80% 75.34% 73.88% 88.70%
商品购销台账制度 36.10% 39.60% 78.20% 81.42% 88.70%
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 / 63.10% 89.90% 90.20% 93.30%
表3:农产品批发市场可追溯制度建设率
冷链建设受到重视。调查结果显示,近两年来城市农产品市场开始重视冷链建设,已有5成以上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拥有气调库、冷冻库等保鲜、贮藏设施,7成以上城市农贸市场拥有陈列冷柜、空调等基础设施。另据调查显示,有34.9%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在产品运输前进行预冷,有18.6%的市场拥有制冰和储冰设施,平均每天制冰量达42.2吨,平均储冰量达81.9吨。在调查的经销商中,有45.6%的经销商使用冷藏车运输果蔬。据被调查市场反馈,冷链系统建设目前存在资金投入过大,运营成本过高等困难,亟需政府支持。
初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好转。近年来,通过加强农业投入品及农产品生产监管,严格市场准入把关,初级农产品质量保持在高水平上逐年稳步提升。
年 份 蔬菜(农残) 生猪(瘦肉精) 水产品(氯霉素)
2008年 96.3% 98.6% 94.7%(总体合格率)
2007年
(第4次监测) 95.3% 98.4% 99.8%
2006年 93.0% 98.5% 98.8%
2005年 91.5% 97.2% 97.5%
表4: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
调查结果还表明,农村市场周边污染源连续两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2007年和2008年仅分别有12%和10.3%的农村市场附近存在可能给进场交易农产品带来二次污染的水泥厂、垃圾场、化工厂等场所。
各地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狠抓落实,是促进初级农产品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宁波市对菜篮子重点商品实行市场准入制,狠抓蔬菜基地源头管理,为市级蔬菜基地各乡镇(街道)配备了15套残留农药速测仪,对产地蔬菜实行产地抽样检测,检测超标的蔬菜不准收割上市。近几年,还对市级蔬菜基地和特色蔬菜基地每年补助100万元,推广新农药、有机肥料和无公害标准化蔬菜生产。
二、 食品安全新问题凸显,消费者认同度下降
违规使用非食品添加物带来食品安全新问题。三鹿集团为了虚增婴幼儿奶粉中蛋白质检测值,在生鲜乳中非法添加非食用的工业原料三聚氰胺,严重影响了广大消费者生命健康和食品安全消费信心,也使整个乳品产业遭受严重损失。截至2008年12月2日,全国因此事件累计报告因食用问题奶粉导致泌尿系统出现异常的患儿29.4万人,住院患儿52019人,死亡6人。三鹿奶粉事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违法使用硝基呋喃类、孔雀石绿等违禁药物等事件在近年也时有发生
表5:我国近年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违规使用非食品添加物带来的食品安全新问题日益严重,使得食品安全控制越来越困难,市场准入已无法把关。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心回落。调查显示,消费者高度关注食品安全,城市消费者关注度高达95.8%,农村消费者关注度比上年增加8.4个百分点,也达到了94.5%,与城市消费者几乎持平。卫生质量已成为消费者关注的头号因素,城市和农村消费者关注率分别为76.5%和67.9%。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消费者的信心不足。
消费者满意度下降。调查显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满意度仍欠佳,分别有20.2%城市消费者和18.3%的农村消费者认为当前食品安全形势“问题太多,令人失望”,45.3%的城市消费者和36.6%的农村消费者对目前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不满意”,比上年分别增加了15.1和7.6个百分点,甚至在出现有重大影响的食品安全问题后,部分消费者表示媒体报道的信息要比政府公布信息及时、全面,更可信。有超过10%的消费者给当前食品安全状况打“不及格”分数。
调查还显示,消费者最不放心儿童食品。仅有15.8%的城市消费者和15.1%的农村消费者对儿童食品表示“放心”,却有27.6%的城市消费者和27.5%的农村消费者明确表示“不放心”。
消费者对待食品安全问题不够理性。调查显示,当某产品被曝光有食品安全问题时,超过50%的消费者表示坚决不再购买此产品,有约40%的消费者表示不会在问题解决前购买所有同类产品。调查发现,媒体资讯是影响消费者最终购买的重要因素,影响率达88.6%。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51.9%的城市消费者和60.4%的农村消费者不愿意向有关部门投诉,最主要原因是“投诉需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调查还发现,大多数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要求是“零”风险而不是“可接受风险”。
三、农村流通环境逐步改善,市场基础建设有待加强
三绿工程下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工作,推动了农村现代流通组织和经营方式的发展,逐步改善了农村流通环境,提升了农村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但仍需下大力气加强农村市场基础建设。
自发集市数量进一步缩减。调查显示,农村自发集市数量连续4年缩减,目前仅占农村市场比重的7.8%,同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村连锁农家店迅速增加,食品安全隐患得到一定程度缓减。2008年全国新增农家店7440家,自2005年来累计达269322家,覆盖全国80%以上县市。截至2008年7月底,宁波市连锁超市门店总数已达185个,乡镇覆盖率达100%,在全市农村建立连锁便利店已达1070家,行政村覆盖率达40.3%。
业态
年份 固定集市/圩场 自发集市/圩场 超 市 小卖部
(食品店) 供销合作社
2005年 53.6% 12.0% 15.4% 13.4% 5.7%
2006年 43.1% 11.1% 20.8% 18.7% 6.3%
2007年 36.1% 8.3% 29.6% 19.9% 6.1%
2008年 56.8% 7.8% 16.1% 9.3% 2.1%
表6:农村市场业态构成变化
小作坊进货比重明显下降。调查显示,批发市场、生产厂家已成为农村市场进货的主渠道,占比达66.1%,通过小作坊进货的比重明显下降,仅为8.8%。以肉品为例,农村肉产品11.4%来源于当地农户,比去年降低了16.6个百分点,71.9%来源于定点屠宰厂,比去年提高了16.3个百分点。
商品渠道
年份 当地小作坊 流动送货商 生产厂家 批发市场
2005年 33.3% 23.6% 15.6% 27.5%
2006年 33.1% 25.1% 17.9% 23.9%
2007年 30.6% 22.5% 17.9% 29%
2008年 8.8% 25.1% 24.5% 41.6%
表7: 农村市场各进货渠道进货比重
散装食品销售比重大幅减少。调查显示,销售无贴牌或散装食品的农村市场比例为61.7%,比去年下降了20.7个百分点,并且80%以上市场销售的无贴牌或散装食品占其食品总销量的比例都在40%以下,比去年下降了14.7个百分点。近4年调查结果还显示,市场销售的散装食品种类已逐步集中到糕点、熟食、豆制品3大类产品。
商品
年份 散装酒 散装
糕点 散装
熟食 散装豆制品 散装酱油 散装醋 散装
干果
2005年 80.5% 52% 56% 52.4% 39% / 54.5%
2006年 36.8% 53.2% 52.7% 58.3% 36.5% 32.6% 54%
2007年 42.4% 61.7% 59.1% 61.1% 32.6% 28.5% 71%
2008年 25.2% 39.8% 44% 41.5% 19.3% 18.4% /
表8:经营散装食品的农村市场比例
降价销售处理不合格食品比重逐年递减。调查显示,94.7%的农村市场都对不合格食品采取了相关处理办法,采取退货和销毁处理的比重显著提升,采取降价销售方式处理的市场逐年递减,已降至5.8%,大大减少了安全消费隐患。
农村市场基础建设有待加强。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市场数量偏少且分布不均,亟待加强规划布局,以保证农产品有序流通和质量安全。如东部地区的宁波市,共有固定农村市场81个,平均每个乡镇有1个市场,仍有11个乡镇连1个市场都没有;西部地区的宁夏自治区,共有固定农村市场119个,平均每个乡镇有0.6个市场,仍有33个乡镇连1个市场都没有。
调查发现,农村市场基础设施普遍落后,特别是检测等设施设备严重缺乏,市场准入无法把关。仅有33.6%的农村市场配置了农残速测仪等初级设备,而且其中只有21.8%的市场的有效使用率在80%以上。以湖北邵东县为例,全县35个农贸市场都没有质量检测室,也没有专业技术检测人员和必要的检测设备。
调查还发现,农村市场监管不到位,散装食品卫生、食品无标签标识、假冒伪劣产品、过保质期等问题仍是农村市场时常出现的最主要食品安全问题,生熟食品不分区销售,钱币和食物不分开,卖鲜肉的案板2-3天才清洗一次等仍是常见现象。
四、建议
针对当前流通领域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尽快出台《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条例》,并确立农产品批发市场公用性地位。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改善农产品市场硬件设施,降低市场正常运行成本。三是加大市场秩序规范力度,推进市场信用建设,严把市场准入关,大力惩戒违法行为。四是加强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大力培育绿色市场等安全放心购物场所,并加强农产品市场与生产基地对接。五是加强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强化对消费者、生产者、从业人员的全面培训与教育。
来源: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
|